咨询热线:0371-85608594

手机网站|English

媒体公告

媒体公告

林俊德:以智殉国  至死攻坚 ——“挂像英模故事党课”之九

来源:欧宝体育安卓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10 23:17:06    浏览次数:1次
导读: ...

  林俊德(1938年—2012年),福建省永春县人,党员,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、原总工程师,少将军衔,中国工程院院士,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,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病逝在工作岗位上。入伍52年来,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,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,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、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,1999年特邀出席“两弹一星”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,荣立一等功、二等功各1次,三等功2次。2013年2月18日,追授林俊德“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杰出科学家”,颁发了追授林俊德的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。

  2013年1月,主席习签署命令: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要向林俊德学习,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,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,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,自觉强化军魂意识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,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;像他那样忠实履行使命,爱岗敬业,勤学苦练,拼搏进取,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情况,深入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,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;像他那样永葆革命本色,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自觉抵御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,淡泊名利、乐于奉献,艰苦奋斗、勤俭建军,从始至终保持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形象。

  他叫林俊德,是院士,也是将军,但没多少人知道他。他一辈子隐姓埋名,坚守在罗布泊,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。

  2012年5月,林俊德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。此刻的他脸颊凹陷,额头显得特别突出,几乎让人认不出来。他戴着氧气面罩,身上插着输液管、导流管、减压管,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的导管……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。即便这个样子,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,对着笔记本电脑,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,每挪一下,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。

  林俊德的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,藏在几万个文件中,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、学生的培养方案,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。他清楚自己的病情,时间太有限,只能争分夺秒。他问医生,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,医生回答不能,于是他放弃了治疗。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,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。在病房工作间歇,他休息也要坐着,怕躺下就起不来了。他希望活得有质量,说不要勉强他,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,不如最后还能争取点时间干工作。

  同事、学生、朋友、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,他说:“我没时间了,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,其他事问我老伴吧。”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,专门用作接待,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,没有商量余地。插着管子工作效率很低,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。

  林俊德是癌症晚期,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,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,心率、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,严重缺氧,平常的喘气比刚进行完百米赛跑还剧烈。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,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,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。

  2012年5月31日早上,林俊德的病情急剧恶化。上午,他连续九次要求、请求甚至哀求,要下床工作。领导、同事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,他终于被放下地。半小时过去,他的手颤抖得握不住鼠标,眼睛也渐渐看不清,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儿,女儿说,眼镜戴着呢。这时候,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,怕他听到,还要使劲捂着嘴巴不发出声音。

  又接着工作了一小时,林俊德陷入了昏迷,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“ABCD”“1234”,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。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,贴着他的耳边,翻来覆去地说:“老林啊老林,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。40多年了,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……”

  20时15分,林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。医生张利华“扑通”跪了下来,对着床头说:“林院士您安心地走,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!”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,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,是第一次见到。得知他离去,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、中科院院士、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:“一片赤诚忠心,核试贡献卓越。”

  林俊德的老伴黄建琴曾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,我国第一颗爆炸前一年,她参军到了马兰,参与核试验。与林俊德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伴,黄建琴已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。她含着泪说,老林的最后几天,是她跟他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。

  林俊德亏欠家人太多,特别是对女儿一直有着愧疚。他带的23名学生都是科技精英,却没时间管女儿的教育。女儿没读过大学。他只好对女儿说,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,我们没教育孩子的经验,你是我们的试验品,就多担待点吧。女儿出嫁,他在外执行任务,女儿办完结婚证,背着简单的行囊进了丈夫家。儿子结婚,他也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,婚礼由对方一手操办。

  林俊德不是个完人,但他被家人理解。老伴说:“这一生我陪伴他,我觉得我值。因为,他为国家、为人民、为党,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,良心上没有愧对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。”女儿说:“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,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。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,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。”

  林俊德早早跟老伴交代了三个遗愿:一切从简,不收礼金;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;把他埋在马兰。最后一个遗愿,他也在病床上用嘶哑的声音对基地司令员说过,算是他的一个要求。司令员听完转身,泪打湿了满脸。罗布泊边缘的马兰,是林俊德一生为国奋斗的地方,是他最后也最惦念的地方。

  点评: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,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。“林俊德精神”的最高境界就是献身使命,只要一息尚存,就要为使命献身,这是他的毕生追求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林俊德仍然在为国防科研事业冲锋不息、战斗不止。就算年纪大了、人病倒了,但他对事业的热情一点没变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懈奋斗的革命意志一直支撑着他。林俊德坚定理想信念,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,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,自觉强化军魂意识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,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。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向林俊德学习,热爱祖国、胸怀大局,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,在大局下思考,在大局下行动,把为祖国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崇高的追求,以崇高的追求超越小我,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。面对方方面面的艰巨挑战,咱们不可以松劲,更要迎难而上、发愤努力。爱国贵在行动,报国就要实干。只有在火热的实践中燃烧爱国之情、践行报国之志,才能书写出无愧于祖国、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。

  林俊德这辈子有三个“没想到”:没想到能上大学,没想到能做将军,没想到能当院士。他最初也没想到,个人会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。

  1938年春,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。17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,留下母亲和四个孩子。作为家中的老大,他很早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。

  高中毕业,他考上浙江大学机械专业,家里却拿不出一分钱。上大学的路费,是靠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解决的。大学五年,为了省钱他没回过一次家。读大学的费用,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。从那时起,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:学好本领,报效祖国!

  大学毕业后,林俊德被分配到单位,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。到了单位,组织上给他交底:“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,把你挑过来,就是去那里工作。”虽然对核试验知道不多,但他一听能跟国家命运靠得这么紧,非常激动。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。即使年纪上了70岁,在他的日程表里,搞研究、做实验、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。他一年只休息三天:大年初一、初二、初三。他说,成功的关键,一个是机遇,一个就是发狂。“一旦抓住机遇,就要发狂地工作,所以效率特别高,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。”

  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后,林俊德受命担任首次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研制小组组长。当时,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,前苏联撤走核专家并带走了一切资料,中国人开始独立自主发展核事业。没有实验设备,也没有技术资料,谁也不知道核爆炸的冲击波该怎么去测量。林俊德根据当时的真实的情况,决定走一条自力更生的路。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住着地窝子,吃着玉米面与榆树叶合蒸的窝头,喝着又咸又涩的河水,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科研攻关。

  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一声巨响,蘑菇云腾空而起。人们欢呼雀跃,庆贺这难忘的时刻。而还有一些人,他们冒着浓烟前进,去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。当时,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,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。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:“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?”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。正好,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,说:“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,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,这次爆炸是核爆炸。”张爱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,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:“你们立了大功!”

  当时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仪器,正是林俊德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。它的样子像一个罐头盒,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,采取土办法搞成的“自主高科技产品”,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,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。那时候,他从浙江大学毕业才四年。

  1966年,我国首次氢弹试验,决定采用空投方式。林俊德临阵受命,研制高空冲击波测量仪。高空测量冲击波比地面更难,测量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中工作。为了创造低温度的环境,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,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,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,呆了一宿,全身都冻僵了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,赶在试验前,研制出了高空压力自记仪,为我国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  之后30年间,林俊德不断攻坚克难,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,直到1996年7月29日,国家宣布将暂停核试验。试验暂停了,林俊德的脚步却没有停下。此后的日子里,林俊德带领他的团队,继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,创造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。从到氢弹,从大气层到地下,每一次实验转型,对林俊德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。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天,林俊德回首往事,说:“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核试验,我很满意。”

  凡是重要实验,林俊德都亲临现场,拍摄实验现象,记录实验数据。这是他的专业需要,也是习惯。每做一次实验,他都建一个档案,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,几十年从没间断。谁需要资料、数据,都能在他那儿很方便地找到。病中留下的工作笔记上,他一笔一画绘下了保险柜开锁示意图,密码盘、固定手把、开门手把,以及三位密码刻度的标示,清晰明了。还有详细的文字,第一步干什么,第二步干什么……他一丝不苟的程度,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极致。

  点评: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。在大半生的科研工作中,林俊德不知疲倦地求索,充满激情地登攀,他把岗位看作体现人生价值的哨位,把事业当成报效国家的战场,为我国核试验和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他忠实履行使命,爱岗敬业,勤学苦练,拼搏进取,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情况,深入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,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。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向林俊德学习,做到忠诚于事业,把党和人民的信任转化为坚定不移、历久弥坚的理想信念,转化为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,转化为任劳任怨、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,转化为创新创业、创造佳绩的工作劲头。既要有恪尽职守的责任心,又要有勇于开拓的进取心,把爱岗敬业当成一种习惯,把任劳任怨当成一种信条,忠于事业,立足岗位,勤勤恳恳,把工作做细做实,同时要敢为人先、勇攀高峰,积极尽力推动本行业的前沿发展。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开拓,奋发有为不懈进取,就能在岗位上建功立业,为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因为工作的保密性质,林俊德一辈子隐姓埋名。但这种像胡杨树一样默默在戈壁大漠扎根半世纪的坚守,是他自己的抉择。毕竟,他本来就是一个淡泊名利,甘于奉献的人。

  2012年春节刚过,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,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案头,是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想法,言辞激烈,语气率直。信是林俊德写的,看得出很着急。

  直到司令员和他一起商定,安排人员和经费对他所提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,他绷紧的脸才松了下来。林俊德说话硬,直来直去,不绕弯子。乍一听,难以接受,时间长了,大家都知道他不玩虚的,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。就像他去世前说自己:“我不善于交往活动,实事求是搞科学。”

  凡是和林俊德有过接触的人,都知道他是个很讲原则的人。他参加学术评审会,从来不收评审费,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。他从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礼物,材料都是通过邮局或其他人捎带的,他只要材料,不要见人。平时专门的请客吃饭他概不参加,就喜欢自助餐。在讨论会上他向来该说就说,不管在座官大官小。科研成果报奖时,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,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。

  林俊德有“三个不”: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、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。2005年,东北某大学邀请他当名誉教授,他说:“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,可是距离太远,鞭长莫及,我给不了什么指导,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。”2011年,在安徽黄山召开评审会,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。他老老实实地说,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,但也够不上当主审,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领域,我当不了评委,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。他说,自己虽然是院士,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,不可能样样都懂,样样都精。而且专业越深就越窄,别的懂得就越少。

  林俊德工资不低,为别人掏钱时并不手软。老战友在外地聚会,他说战友们转业早,工资不高,于是慷慨解囊。青海玉树地震,他悄悄捐了3万元。但他自己,一个游泳帽用了19年,一个公文包用了20多年,一个铝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。他动手能力强,家里的沙发和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,沙发套是老伴亲手缝制的。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用家里铺完地板后剩下的废料,花了半天时间敲打好的。屋里的灯也是他用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。他戴了15年的手表,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,旧了磨手,就用透明胶粘上。

  他去世后,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,老伴理解他,说老林喜欢,就让他戴着走吧。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,除了军装,没找到几件像样的便装,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。

  林俊德的学生们说,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,长时间接触,感受更深。他带过的每位学生,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专门的文件夹,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、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。

  住院期间,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,这时学生们才发现,从跟他的第一天起,短的三四年,长的十几年,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。去世前三天,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,虽然手抖得厉害,但字迹工整,没有一丝潦草。这是他给一位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。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,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。

  点评:林俊德坚守岗位52年,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就,主要是因为他淡泊名利,才能心无旁骛、潜心钻研,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。林俊德对个人名誉并不在意,对国家利益却看得很重。他以出世的态度为人处世,不计得失、坦坦荡荡;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履职,兢兢业业、恪尽职守。对党和人民的热爱,让林俊德摆脱名利束缚,在科研报国的路上越走越远。林俊德是党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科学家,他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。林俊德坚守住了革命本色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自觉抵御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,淡泊名利、乐于奉献,艰苦奋斗、勤俭建军,从始至终保持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形象。时代发展浩荡向前,精神之火永不熄灭。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向林俊德学习,在各自岗位上,涵养定力、克服浮躁,远离急功近利、追名逐利,用专注的态度、踏实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,实现人生价值;把爱国之情、报国之志融入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、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,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,共同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新业绩。(编写:陈呈)



上一篇:【48812】小手术做出烦 导流管断在腹中 下一篇:新农股份获21家机构调研:噻唑锌(碧生)系列制剂是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杀菌剂(附调研问答)

全国销售热线
0371-85608594

销售咨询电话
13838571306